适马(SIGMA)微距镜头之旅

作者:联合数码实验室 太阳之羽 发表时间:2006年5月日

 

五、实拍测试


1)MTF 曲线分析:

(以下MTF曲线摘自适马官方网站,为全开光圈下的测试结果。)

sigma 50
sigma 105
sigma 150
sigma 180

(MTF曲线说明:横坐标代表镜头的成像范围,即从中央到边缘的范围。纵坐标代表了反差的特性,越接近1,反差越高。低频曲线[10线对/mm,红色]代表了镜头的反差属性,曲线的值越接近1,越平直,说明镜头的发差越高,中心与边缘的成像越接近于一致,影像轮廓清晰,画面通透。高频曲线[30线对/mm,绿色]代表了镜头的锐利度特性,曲线越高,越平直,说明了镜头越锐利,分辨率高,画面的细节丰富,中心与边缘的成像越接近于一致。实线与虚线的距离反映了镜头的像散特性,距离越小,说明了镜头的像散越小。MTF曲线只能反映镜头的反差与锐利度的特性,并不能代表镜头的综合水平。

理解了MTF曲线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四款微距镜头在全开光圈下表现非常优秀,特别是SIGMA 180,由于最大光圈略小,MTF 曲线表现最佳,低频曲线几乎接近于一条直线,高频曲线也基本保持在纵坐标0.8以上,说明了这款镜头在全开光圈下的反差特别高,影像锐利,色散现象轻微且镜头边缘与中央的成像质量趋于一致。当用在APS-C数码单反相机时,成像范围缩减,约在横坐标的15mm左右,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边缘像散以及分辨率略微下降的问题。

 
2)畸变与暗角测试:


对于一只微距镜头来说,畸变与暗角的控制能力也是评价镜头素质的因素之一。通过实际的测试,我们发现SIGMA50的表现最好,即便是在全开光圈下,也很难发现畸变与暗角现象。SIGMA 105、SIGMA 150与SIGMA180 的畸变控制良好,只有非常轻微的枕变,在全开光圈时有轻微的暗角现象,收缩一下光圈暗角大为减轻,到了F8则完全消失不见。

畸变与暗角测试
SIGMA 50

全开光圈(F2.8)


无明显畸变与暗角
SIGMA 105

全开光圈(F2.8)

有轻微枕变
有轻微暗角
SIGMA 105

F8

有轻微枕变
无暗角
SIGMA 150

全开光圈(F2.8)

有轻微畸变
有轻微暗角
SIGMA 150

F8

有轻微畸变
无暗角
SIGMA 180

全开光圈(F2.8)

有轻微畸变
有轻微暗角
SIGMA 180

F8

有轻微畸变
无暗角
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的图片观察,可以发现SIGMA 50 的暗角和畸变控制最好。即便是最大光圈下都难以发现。其他三款的畸变控制也非常好,只有非常轻微的枕状变形,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在最大光圈下,后三款都有轻微的边缘失光现象,收缩一下光圈便基本不可见,到了F8则完全消失。当然,暗角对于一幅画面的好坏还很难说,取决于个人喜好。

 

 

3)最近对焦距离拍摄:

最近对焦距离(1:1放大倍率)对比
 
中 央
边  缘

SIGMA 50


F2.8
F2.8
F8
F8
结论
SIGMA50是四支镜头中紫边抑制最好的一支,即便是在全开光圈下也难以发现。镜头的中央与边缘成像基本保持一致,表现非常优秀。

SIGMA 105


F2.8
F2.8
F8
F8
结论
全开光圈下,边缘出现轻微像散,并伴有紫边现象。收缩到F8时,中央与边缘的成像基本一致,紫边现象消失。

SIGMA 150


F2.8
F2.8
F8
F8
结论
全开光圈下,边缘有非常轻微的像散与紫边,收缩到F8后,边缘与中央成像基本一致,紫边完全消失。

SIGMA 180


F3.5
F3.5
F8
F8
结论
全开光圈时,有轻微的像散现象,紫边现象也极其轻微,只有放大后才能发现,收缩到F8时,边缘与中央成像几乎完全一致,紫边完全消失。
结果分析
从上述的拍摄结果不难发现,这四支镜头的表现都非常优秀,也再次验证了“微距无弱旅”的说法。



4)
背景虚化对比

背景虚化对比(F8光圈下拍摄)

SIGMA 50


光圈叶片:7片


SIGMA 105


光圈叶片:8片


SIGMA 150


光圈叶片:9片


SIGMA 180


光圈叶片:9片

结果分析
由于焦距与拍摄距离的不同,四支镜头下的背景虚化程度以及透视关系都有所差异,SIGMA50由于拍摄距离最近,背景虚化的程度要超过其他四支。总体来说,四支镜头的虚化效果都很不错,很难从画面上看出高下。但由于后两款镜头采用了9片光圈叶片,相信在复杂的情况下能获得更为良好的背景虚化效果。


 
本文章共5页 第5<< [1][2][3][4] 5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版权所有: 色影无忌 桂ICP备0500018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桂B2-20040025